当前位置: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小小班带你划重点:马新观重点名词解释
小小班带你划重点:马新观重点名词解释
时间:2024-05-17 10:08:37 点击次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组织的《新闻传播学名词》里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陈力丹老师也曾在论文中单独写过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名词容纳了一些句子,解释的文字多数超过了规定的60字,但守住了200字以内的底线。在这篇推送中,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的50个比较常见的重要内容分享给大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传播技术作用的术语,德文原文为Kommunikation Revolution。特指19世纪中叶交通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的巨大变革。这一革命表现为:铁路成为陆地主要交通,海上则是定期而迅速的轮船航线,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交往革命使得世界与欧洲工业国家靠近了70%~90%。这一革命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

  马克思谈到电报作用的认识。现代商品生产条件下,克服交换和交往方面的空间距离成为一种内在驱动,促使运输和通信手段不断改革。他认为,由于交往革命,资本力求摧毁对交往一切方面的限制,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来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其本质便是用时间去消灭空间。现代新闻传播的时效要求,是这一情形的产物。

  马克思谈到现代传播造成负面结果时使用的术语。他指出,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人应当是交往主体。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中,这种交往一方面要求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互独立(保密)和漠不关心,人成为这种交往的奴隶。为了克服这种异化,各种信息行业发展了起来,这意味着消除异化的可能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认识。他认为,人的社会联系是由于个人的生存需要而积极创造的。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从而,他说明了人寻求信息的动因。

  马克思和列宁谈到报刊性质时使用的一种术语。这个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指不受检查而自由出版的报刊;被迫受到书报检查但追求自由的报刊,他也称之为自由报刊,如他主编的《莱茵报》。他认为,只有自由报刊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的精神状态,帮助人民认识自己。列宁使用这个概念是指摆脱了警察的压迫、摆脱资本、摆脱名位主义、摆脱“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报刊。

  马克思关于报刊性质的一种表述,德文原文为Volkspresse,主要指与官方、半官方报刊相对应的具有独立意识的民营报刊。他认为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同时又称人民报刊为年轻报刊。因为它们的新闻也许不够准确,言论也许过于偏激,但若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有可能毫无阻碍地、独立自主地各向一面发展,和谐地融合了人民精神一切要素的人民报刊会体现出真正的道德精神。在英国,他将英国工人报纸称为“真正的人民报刊”。

  马克思使用的对某一种情形下的报刊的称谓。鉴于德国的一些报刊为追求权力组织的青睐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情况,马克思确认自己主编的《莱茵报》是独立报纸。他认为,独立性乃是一切精神关系的基础,报刊不应屈从于权力组织或金钱。1882年8月,马克思生前最后一次集中地论述报刊,主题即是独立报刊,他认为巴黎报刊比伦敦报刊要独立自主得多。

  马克思对自由报刊社会监督作用的一种喻证。1842年4月他写道: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1849年2月,他再次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马克思使用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术语。他认为,一家报纸应当以自己恒定的信念取信于读者,不因利益诱惑而无原则地改变观点。报纸应当有自己的理智、见解和良心。后来他进一步谈到不能为了利益而随时准备为任何政体效劳,报纸应有政治良心。

  马克思确认新闻学是一门学科的术语。他指出:不能从外部为报刊规定任何使命,要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其中“内在规律”一词他使用了不同于正文的斜体字。他谈到两种影响报刊内在规律的情况:外部的干预、内部的摆脱。他认为,内在规律不同于表面的运动,把可以看得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运动是一种科学的工作。

  马克思对报刊真实报道新闻的特点的术语,德文原文为“lebendig Pressbewegung”。他认为,一个报纸记者只能从某个视角报道事实,有意无意地显现出事实的某一方面,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根据报刊每日出版和讲求时效的特点,说明报道一件较大的事实时,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过程。

  马克思关于报刊作用的一种喻证。他认为,自由报刊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能够在官方和市民之间担当一种中介角色,因为它不直接同私人利益纠缠在一起,是第三个因素;官方和市民可以作为平等的合理观点的体现者在报刊上批评对方。

  (Press Has the Right to Keep A Close Watch on the Conduct ofthe Peoples Representatives )马克思关于报刊监督职责的术语。他认为,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严密监督人民代表的活动。如果剥夺报刊评论人民代表的议会活动的权利,只允许根据官方文件来进行揭露,还要报刊做什么呢?

  马克思论证报刊作用时使用的术语,其中“使命”一词德文原文为“Beruf”,亦可翻译为“职责”。马克思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刊揭露职责重要性的术语,原文“die erste Pflicht der Presse”。马克思说,报刊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恩格斯也指出:报刊的首要职责,即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

  (Criticism Is The Breath of Life to the Labour Movement)恩格斯关于党内思想交流的认识。他指出,工人运动的基础是尖锐地批评现存社会。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不能避免批评,禁止争论。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不是为了在自己队伍中消灭。

  恩格斯对党的领导机构管理党的报刊方式的一种批评性喻证。德国首相俾斯麦把1871年以来他对银行、邮政、铁路、烟草等实行的国家化称为“社会主义”。恩格斯1880 年写有《俾斯麦先生的社会主义》给予讽刺。1892年德国社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会党团企图用赎买的方法将所有由党员和党领导的团体创办的报刊改为党的正式机关报刊。恩格斯指出,报刊“国家化”走得太远,会产生很大缺点,并提出创办党内争论专刊的建议。

  (Partys Newspaper Is the Banner of The Party)恩格斯关于党报作用的一种喻证。他认为,党的报刊是党的旗帜,不是党的领导机构的简单传声筒,为了明确、坚决地阐述并捍卫党的原则,党报必须与一切违反党的原则的言行进行斗争。

  恩格斯论证党的报刊出版环境时使用的一个术语。他参加了党报《新莱茵报》和《社会人报》的工作,就此他指出:“我生平曾经有两次荣幸地为报纸撰稿而完全得到了出版工作中一般所能有的两个最有利的条件,第一,绝对的出版自由……”这一条件具体包括:没有书报检查,审理报刊案件的程序完备,法律条文明确,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刊作用的一种喻证。1850年5月,法国存在两种政治权力,即总统的行动权力和立法国民议会的权力。议会通过新的出版法,规定报刊文章必须署名和增加保证金,这使得法国的各派报刊都难以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此写道: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纸流通特点的一种喻证。他们谈到,报纸是作为舆论纸币流通的。纸币能够在商品交换中流通,在于能够代表金或银。报纸在社会中的流通,取决于它反映舆论的程度。

  恩格斯关于新闻时效的认识。他认为,新闻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丧失时机对新闻来说是致命的;那些为了永世长存而写的多数作品,发挥其最大影响和最强时效,也是有一定时限的。

  马克思使用的关于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术语。他认为,公正惯例是任何一家英国报纸(无论它的派系如何)都不敢违背的。这里的“公正”,指较为平衡地报道不同方的情况,或为双方提供较为均衡的论战篇幅或机会。

  马克思批评报刊时使用的一个术语,原文“Nachrichtenhumbug”,指报刊利用最先获得信息的优势,晚发新闻而在交易所谋取暴利;或提前发表尚没有成为事实的消息,从而在交易所获利。他以此术语作为标题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揭露。

  恩格斯关于宣传现象的一个术语。指某些事物、词汇在鼓动中产生实际效果的使用价值。他以“平等”为例说:这一观念差不多在一切国家的社会运动中起着很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的科学内容的确立,将决定它对于无产阶级鼓动的价值。

  列宁对党的出版物提出的政治要求的核心术语。鉴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初期的机构被警察破获、各地的工人小组自行活动的情形,列宁1903年在党的领导机构重建后提出“从小组习气过渡到党性”,1905年进一步论证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衡量标准是遵循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和组织经验。

  列宁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作用的术语。当时党的机构被沙皇警察破获,他认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经过《火星报》的组织工作,重建了党的领导机构。斯大林后来将列宁原话的主语“Газета”(报纸),扩大为“Печать”(所有印刷品),认为列宁这句话在党和国家的建设环境中是完全适用的。他解释的报刊的组织作用实为宣传作用。

  列宁关于党的报刊作用的喻证。他认为党的报刊的作用如同宣传员和鼓动员。若进一步区分党报和党刊的作用,则党报的主要作用相当于鼓动员,而党刊相当于宣传员。就具体的党务宣传而言,他认为宣传员和鼓动员的差异在于:前者的活动主要是动笔,后者的主要活动是动口。

  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关于典型宣传作用的一种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通过实验这种榜样的力量实现是空想;列宁则认为,在剥夺了剥夺者以后,榜样的力量有可能表现自己的广大影响。

  列宁1918年关于苏维埃报刊揭露作用的一种术语。他认为,应公开报道各种不接受整顿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和村社,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它能够吸引人民群众参与解决问题

  斯大林关于舆论的一种认识。他认为,舆论能够被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的舆论才能够发挥作用。他要求组织党内的广泛的舆论,组织工人阶级的广泛的舆论,使之成为生动敏锐的精神上的监督力量。但在舆论学上,人为组织的舆论不被视为舆论。

  苏联关于党报理论的一组概念,即党性、思想性、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党性即坚定不移地体现党的政策,保证党对报纸的领导。思想性即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防止马克思主义受到资产阶级的歪曲。战斗性即对意识形态敌人的任何进攻不轻易放过,要同思想敌人进行辩论。人民性即与人民休戚与共,没有也不可能有违背人民意愿的自己的一套任务和利益。真实性即准确、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凭真理办事。

  中国关于党报理论的一组概念,即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出现于修改的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中。

  党报的党性:中国党报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根据关于党性的论述,党报的党性主要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第二,传播的内容要符合当时党的政策和策略。报刊的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

  党报的群众性:中国党报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根据修改的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的解释,群众性是指: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做他们的反映者、喉舌。

  党报的战斗性:中国党报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根据20世纪40年代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文件,这个概念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内涵。对外,要尖锐地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揭露敌人;对内要勇于通过报纸批评自身的缺点错误。

  党报的组织性:中国党报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根据关于这方面的文件和文章,党报的组织性是指: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战役,以响应、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报社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起群众运动;对群众运动中的各种问题予以关注,通过具体地帮助解决问题,引导运动走上正确的轨道。这种“组织”是精神意义的。

  (Characters of Party and Characters of People)中国党报理论中关于党报与人民关系的一对概念。1983年8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禁止使用“人民性”的概念。2013年8月19日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统一的,一致的。他认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中国报刊理论中关于党报作用的一种喻证。根据党的历史文献,这个喻证有两种所指,一种指党报是人民的喉舌或读者的喉舌;另一种指党报是党或党的领导机构的喉舌。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喻证更为普遍。

  关于党的媒体作用的一种喻证。他指出,党的报纸、通讯社是桥梁和导线(电话线),中央依靠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人民依靠这个工具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

  对党报工作性质的喻证。1957年4月以后,他多次批评《人民日报》领导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教授办报,随后提出政治家办报的要求。概括他的多次讲话,这一要求的内涵是:党报对党的政策要及时宣传,不能闻风不动,无动于衷;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政治;办报要懂政治、策略、理论;要多谋善断,对问题一眼看准,立即抓住,不能多端寡要和多谋寡断。

  (Running Partys Publications by Whole Party)中国党报理论中关于各级党委都要参与党报工作的一种表述。有两种解释:一为各级党委、所有党员都要参与党报、关心党报;一为党领导下的各个单位(包括伙食单位)都要办报(包括墙报)。后者为的解释。

  中国党报理论中关于报刊联系群众的一种表述。一般把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的一段话作为主要依据:“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Unanimous Public Opinion and Divisive Public Opinion)对人民民主专政下政策的一种认识。1955年5月,他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按语中写道: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的论证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对胡风的批判是错误的。

  (Conducting, Doing Well,and Controlling)概括的关于报纸批评的三个要点。1954年4月他指出,报纸要开展批评,不害怕批评,不压制批评;批评要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各级党委要把报纸批评管起来,要把报纸批评开展起来,要开展得好。

  又称“八字方针”,对新华社提出的职业要求。1956年,他就新华社的工作指出: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是外国通讯社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这些,只强调立场,就会丧失一切。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News, Old News and Concealed News)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关于发布新闻的政治策略的一种认识。他认为发表什么新闻,要看对无产阶级有利无利,所以新闻有新闻、旧闻、无闻。根据这个原则,有些新闻要及时发表,有些新闻要放一放再发表,有些则不予发表。

  关于党报作用的一种概括,即组织、鼓动、激励、批判、推动这五项作用。1958年1月12日他致信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人说: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地组织、鼓动、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中国关于公众对党务政务监督的术语,在实际贯彻和公众的理解中,监督的主体通常由新闻媒体代行。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首次使用:“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党的十四大至十八大政治报告均出现“舆论监督”的术语。

  中国新龙8long8闻、宣传、舆论工作关于管控舆论的术语。内涵包括:传媒必须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的轨道上来,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以保证舆论导向正确无误。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

  中国党报理论中关于报纸职能的一种术语。根据党内诸多相关文件,其内涵包括:报纸编辑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展开批评;批评要有利于人民的事业,有利于党的工作和党的团结;对错误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批评方针;批评的观点和态度必须正确,做到实事求是;被批评者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必须进行诚恳的、深入的检讨,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正;任何人不得滥用权力压制报纸批评或加以报复。

  中国管理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一个党内规章的统称。狭义指不同时期党的领导机关所发布的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要求,广义指党和国家领导人或相关领导机关近期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具体指示。形式包括决定、规定、通知、纪要、指示和不得记录口头传达的内容等。

  中国新闻工作中对假新闻、写假新闻的记者的喻称。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编造假新闻的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俄文意为“乱嚷的人”。1944年6月1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使用这个名字特指制造不真实新闻的记者;以后亦泛指不真实的新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中国对所领导的新闻、宣传、舆论等传播领域工作性质和作用,以及关于传播政策、宣传纪律等认识的总体称谓。20世纪40年代对此的称谓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50年代至70年代的称谓是“马列主义报刊思想”。基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统一到这一正规称谓上。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24 龙八(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