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 落实习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到2020年,GDP增加到1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万亿元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到9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到72%左右。
8.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与方向,继续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做好“加减法”,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到2017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6.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左右。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44%左右。做实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重点专项,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努力在占领产业制高点、扩大市场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有新突破。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17年全省建成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50家左右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提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带。
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深入推进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机器换人”、劳动力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等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到2017年全省压缩钢铁产能700万吨、水泥产能1000万吨以上、普通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以上、船舶产能1000万载重吨。加快推进建筑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
9.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高新区为主阵地,抓住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创新型省份试点等重大机遇,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到202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江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并着力提高建设水平,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盟建设,着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协同能力。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内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形成全省具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高新区、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努力将示范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支持科技资源向苏北地区流动。进一步优化高新园区布局,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国际研发合作。
更大力度培养和集聚创业创新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实行载体、项目、金融、服务联动配套,大力引进和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条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四个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科技与金融、保险结合试点,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健全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在全省推广实施六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在苏南推广实施四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其他先行先试政策,更大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等举措,加大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力度,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出台行政审批违法违纪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和以信用为重点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评估工作。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试点。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有序流转、相互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落实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政策,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工作。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市场规则。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服务价格分类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以市场为主决定价格的机制。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专项资金改基金”模式,建立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逐步退出机制。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税制改革,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和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切实加强国地税合作,实现税制调整的平滑过渡。
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
促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1.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主动服务、主动融入中央对外工作大局,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传统企业提升技术、品牌和服务水平,扩大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产品出口,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继续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力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有较快提升。科学评估利用外资绩效,引导各地从注重吸引制造业外资项目,转向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双轮驱动”。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加快推进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更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实施意见,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以连云港这个东桥头堡为支点,以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这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托,以省内的重要开放平台为载体,积极呼应中央的战略构想,主动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中哈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启动实施东海中捷经贸示范区和上合组织经贸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与中亚、东北亚、中西部地区合作,在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流通等方面主动作为、率先突破。加强对沿东陇海经济带建设的研究规划和政策支持。
推进开放创新和综合改革。抓紧落实推广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和政府监管等方面的35项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发挥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的优势,积极争取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争取赋予全省特殊区域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水平。
12.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突出重点、系统治理、全面管控、强化治本,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实施成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不低于72%,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6%,劣于Ⅴ类水质比例小于5%,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0%,林木覆盖率达到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2015年底前,各省辖市全部出台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办法和补偿政策。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到2017年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制造,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工作,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节能、节地、节水、环境等市场准入新标准,严格实施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推进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到2017年70%以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到2020年8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增加森林碳汇,筑牢生态屏障。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示范创建,率先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狠抓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认真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建成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确保2017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水源地整治、区域供水,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沿海化工园区污染整治。持续开展城市和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2020年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制定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意见,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主体功能区相关配套政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办法,逐步把“绿评”扩大到所有县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指标比重,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破坏责任终身追究办法。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危害生态的各类刑事犯罪,探索开展环境公益诉讼。
13.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径。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重点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努力做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富民强村,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形成不同区域各展特色、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大力促进苏中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高效衔接沿江城市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络。继续对苏北实施“一市一策”,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重点帮扶工程,加快苏北铁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到2020年,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比2014年提高3个百分点。促进沿海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陆海统筹,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和功能,扎实推进临海城镇带建设,有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
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和经济增长极。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加强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配合,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物质技术装备、可持续发展和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力争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目标要求。
14.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发展土地经营规模100-300亩的农户家庭农场,每年培育200家左右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试点,每年培育20万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涉农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新型经营主体队伍,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发展现代农业。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每年培育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0个,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扶持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15.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业、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品牌,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综合产能,提高单产水平,保证供需平衡、口粮自给。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景观旅游镇村和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6.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为主,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新增旱涝保收农田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左右。大力支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推进农机农艺配套,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85%左右。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提高到70%。
17.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和方式。健全财政农业投入与信贷、保险、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引导更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016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7年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县域全覆盖。
上一篇: 塑造高精尖产业发展新优势
下一篇: 今日电子行业最新热点资讯
公司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联系电话
400-123-4567电子邮箱
admin@youweb.comCopyright © 2012-2024 龙八(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