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区委宣传部、区传媒中心、区档案馆联合开展“百年•变迁”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让百张新老照片见证椒江从滨海小镇到台州主城区的蝶变。
100年前,海门以港航兴盛带动经济发展,除酿造、纺织等工业外,造船、机械制造、电力、罐头等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台州工业发展之首。“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观万盏明灯悬。”描述的就是曾经老海门“小上海”的繁华场景。
据史料记载,1926年,海门拥有居民4.5万人、工商业82个,从事工商业680户。但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一些工厂、商铺被毁,许多企业歇业或迁移。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企业陆续回迁,工业逐渐恢复,但规模大不如前,昔日“小上海”百废待兴。
1961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滑阀线年,椒江产的一款高脚玻璃杯,成套为国宴选用。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计划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线,这一阶段,椒江涌现出台州铁工厂、海门玻璃厂、海门绣花加工厂等“明星”企业,创造了一个个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来袭,敢闯敢拼的椒江企业家们抓住时代脉搏,抢占行业先机,一个个家庭作坊、一家家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椒江的工业版图也由原先集中于海门镇,逐渐形成以滨海工业区块为主的沿海产业带,同时各色产业百花齐放。
进入21世纪,椒江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退出“低小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政府积极有序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传统产业逐步向高精尖迈进,向高技术含量迸发,向制造前沿突破。绿色药都小镇、智能马桶小镇等产业平台不断完善,水晶光电、长鹰信质、杰克股份、星星冷链等拳头产品占据行业领先,许多优质头部企业纷纷入驻椒江。
站在“十四五”起航之年,椒江提出打造“小上海”金名片,深度融入长三角,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成果,以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椒江正敞开胸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椒江的企业家们以包容的姿态互鉴共赢、良性竞争,力求共同重现商贾云集的商业盛景,打响新“小上海”的名号。
2011年—2013年,开展医化行业专项整治,退出高污染、低产能企业,推动医化产业向高端制剂、绿色原料药转型。
如今,绿色药都小镇建设有序推进,拥有4家上市企业,占据全区上市企业半壁江山。
医药产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椒江最早发展起来的重工产业之一。2011年到2013年,椒江对医化行业进行大刀阔斧整顿,强硬退出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和项目,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医化产业向高端制剂、绿色原料药转型。2015年,提出创建绿色药都小镇并启动建设,2017年小镇入选首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名单。如今,绿色药都小镇建设有序推进,拥有4家上市企业,占据全区上市企业的半壁江上。
1986年,水陡电器仪表厂开发工业缝纫机产品后改名为椒江第二工业缝纫机厂。
随着缝纫机产业不断发展,现椒江逐渐形成了杰克、宝宇、川田等一批缝纫机械生产龙头企业,被称为“中国缝纫机之都”。2020年,椒江拥有近500家缝制设备及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00亿元,约占国内全行业1/3,年产各类工业缝纫机300余万台,是台州产业中唯一占据全球市场空间超过1/5的产业。近几年,椒江正加快缝制设备产业大脑建设,未来缝制装备产业将焕发新的生机。
1984年,椒江市石英晶体管器材厂成立,主要生产石英晶体、石英晶片及元器材,产品销往德国。
2000年,浙江水晶集团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光学读取头分光片、水晶低通滤光器、相机和手机滤光片等产品,建年产200万套光学水晶低通滤光器生产线,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等。
椒江的光电子行业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如今,以水晶光电、星星科技等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椒江光电子产业,整合了浙江乃至全国电子、光学、镀膜等上下游供应链,力争打造“浙江光电子产业基地”。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椒江分区管委会李琦:医化行业曾经是椒江“又爱又恨”的行业,早在上世纪末,椒江就已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生产基地和主要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地区之一,但高产值背后伴随的是高污染代价。椒江政府从21世纪初就陆续对医化行业进行整治,2011年至2013年采取强硬手段治理,让医化行业获得新的转型机遇。如今随着绿色药都小镇建设和各企业自身的环保努力,外沙一带环境优美,很难让人察觉这里是医化重地。
椒江区缝制设备行业协会阮孟康:我从小跟着下陈缝纫机行业一同成长,见证了下陈缝纫机的发展。2004年缝制行业成立协会,当时椒江缝制行业就已是世界产量最高,只是产品档次还处在中端水平。近年来,椒江的缝制产业发展特别快,杰克、宝宇、川田等企业部分产品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今的缝制设备行业已经鸟枪换炮,不再是当年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而是一个个具有高科技含量响亮的拳头产业。
龙8long8
本文由:
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